旅游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正文
遇见世遗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哪些福建经验,省文物局局长这样说
2021/7/22 9:00:00      浏览:521连城县旅游局           来源:冠豸山风景区管委会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深刻指出,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福建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特别是集中开展了以福州为中心的福建古厝保护利用,成绩彰显,亮点频出,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贡献了福建智慧,打造了福建样板,形成了福建经验。



01


秉持科学理念,保护为先见刚性



厦门鼓浪屿(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福建坚持依法依规保护文化遗产,用好用足《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护身之术,不断增强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制思维和法治观念。2019年11月通过的《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决议》,是全国省级人大首个出台的相关决议。福建修订和颁布施行《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福建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文物安全工作通报规定》《关于文物督察约谈办法》等众多政策和文件,为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制度保障。福建纪检监察机关制定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若干意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让文化遗产保护更具责任感和约束力。划定乡村文化保护线,制定了保护导则,结合文物保护“定线落图”,注重文化遗产的源头治理和有序保护。

福建文化遗产保护既坚持遵循自身规律,又注重创新工作方法。在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上,采用革命文物集中区域编制区域性保护利用规划的模式,将重要的国保革命文物连带省保、县保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效果明显。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注重本体保护与整体保护、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日常性保护与科研性保护的有机结合。开展保护方案等的集中评审,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专业水平。

加强管理是做好保护的重要环节,福建重视对文化遗产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精细化管理,实现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实施了《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管理办法》《福建省“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2020年度的全国4个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中,福建独占厦门鼓浪屿日本领事馆旧址、泉州府文庙大成殿等2处修缮项目。


02


满足民生需求,活化利用有理性


福州三坊七巷(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而不是你死我活、相离相悖的矛盾体。文化遗产的利用应基于有效保护、确保安全的基础之上,保持合理、适度、可持续性,避免无序、随性、过度开发。今年7月在福州举办世界遗产大会,就是要充分挖掘、修缮保护福建的文化遗产,更要充分展示、科学利用福建的文化遗产,实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

文化遗产与旅游、研学、休闲、养生等相融合发展,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最现实、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鼓浪屿、福建土楼等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文旅融合的黄金名片,为福建旅游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然,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不能过度商业化,应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例如,鼓浪屿向国际社会承诺进行游客限流,每天最高5万人,从而实现了鼓浪屿旅游的高品质高赞誉。习近平总书记警醒不要让革命传统变味,“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搞得很洋气、很现代化,花很多钱。”福建做到了,例如,古田会议会址坚持原汁原味、简朴大方的利用理念,保持圣洁的味道,让观众真正受到革命教育,受到精神洗礼。

福建是数字中国的发源地,高科技和数字化让福建文化遗产更富时代气息和智慧形态地活化利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切身感受到福建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文化遗产也变得更有温度、更可亲近,也更为鲜活。福建省文物局于2019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开展“遇见福建文物,发现福建故事”数字化活化利用合作,推进具有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福建文物研究、福建文物与科技融合研究以及文物活化利用研究,增强福建特色IP与新文创、文旅融合的全球传播研究。

推进文化遗产的合理适度利用,应当把握新时代新机遇,赢得先机,获得生机,通过文旅融合、创新创意、智慧赋能,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提升软实力。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各施己策,各有特色,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坚守公益性和公共性职能,避免功利化和庸俗化。最根本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聚焦民生,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


03


延续历史文脉,科学传承显灵性


三明泰宁甘露寺(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传承文化遗产亦应有大学之传道、授业、解惑之道,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阐释。近几年来,福建著作出版了《福建朱子文物》《福建的世界遗产》等众多图书画册,省文物局领导身先士卒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撰写发表文章。全省新增博物馆33家,达到146家,向社会提供了越来越丰富而且优质的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等公共服务产品,如今,文化遗产地和文博场馆不再是门庭冷落的高冷地,而是引发热议的网红打卡地。

文化遗产的传承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现代传播是文化遗产传承的必由之路,福建一方面通过摄影、文学、微视频等方式扩大了宣传,甚至让文化遗产与电影电视剧创作相链接,通过影视作品提高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福建出台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意见》《福建省文物建筑认养管理规定》,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涌现了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永泰爱荆庄、龙岩市新罗区闽西工农银行旧址活化利用、传承文脉的生动案例。

文明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多彩。文化遗产的传承既需要不断满足本地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需要不断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福建的“海丝”、南岛语族、万里茶道以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等丰富的文化遗产正是开展交流互鉴的优质资源和优良通道,更加彰显向海而生的福建文化遗产的时代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之际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这是福建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逻辑,也将是奋进前行的根本遵行。尽管福建文化遗产事业取得很大发展,但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依然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福建省文物局局长,研究员)


来源:《海峡通讯》2021年第6期,本文略有删减


编辑:吴晨倩

校对:俞怡琦

监制:魏喆铭



CopyRight © 2020 中国连城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禁止复制转载 版权所有 地址:连城县莲峰镇观景路1号 电话:0597-8931866 邮编:366200 E-Mail:lcguanzhaishan@163.com 备案号:闽ICP备17012859号-1 技术支持:梓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