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正文
新型技术创新旅游体验,上海的老建筑有了新“活法”!
2022/7/8 18:55:00      浏览:740连城县旅游局           来源:冠豸山风景区管委会

历史建筑是实现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传承城市文脉的特色场所。历史建筑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与当代数字科技完美结合,可以形成文旅深度融合新的表现形式。


2022年相继出台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历史建筑是我国灿烂历史文化的结晶,带有鲜明的城市印记,是独具特色的旅游休闲资源。从文旅融合视角出发,历史建筑的数字活化是在有效保护和高效管理的基础上,利用新型技术创新旅游体验,传承优秀文化。立足于上海历史建筑数字化发展现状,以上海“十四五”时期建设成为国际数字旅游之都为目标,上海加强历史建筑数字活化工作应注重三个方面:其一,实现优秀历史建筑的数字再生和数字永存,在线“神游”和在场游览双轨并行;其二,营造沉浸式的建筑空间阅读氛围,促进人与建筑的情感互动;其三,提高历史建筑中蕴含的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和亲和力,实现价值引导。





01历史建筑数字化建设推动文旅融合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上海具有丰富的近代历史建筑遗存,拥有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44片历史风貌保护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遍布着革命遗址、纪念地以及名人故居;以武康大楼为代表的70余座邬达克建筑构成了独特的“上海符号”。2022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历史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是城市居民“家门口的好去处”,也是外来游客到访上海的“打卡地”。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探索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历史建筑是重要的城市文化体验场所,在有效保护和高效管理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挖掘历史建筑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价值,凸显城市个性,提升游览体验,可以更好地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历史建筑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与当代数字科技完美结合,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在旅游休闲过程中的深度体验需求和情感交流愿望,而且可以形成文旅深度融合新的表现形式,成为旅游驱动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助力。




近年来,上海陆续推出了“党的诞生地”“建筑可阅读”“寻味上海古镇”等重点文旅融合项目,皆以历史建筑为主体,以数字化为手段,既为文旅融合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又为历史建筑的数字活化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历史建筑数字化催生了体验型、保护型、创意型等多种文旅融合新方式,为城市旅游休闲发展展示了可借鉴的新途径。


数字技术是历史建筑活化的坚实基础02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在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及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数字化保护可以完整、准确、真实地保存信息,形成数字档案。经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加工,可以为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及展示提供有力的支撑,历史建筑的数字化授权与转化也可以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生动的素材。


在历史建筑的测绘与建档中,数字化测绘建档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的突出优势。以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为例,研究人员采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与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建筑进行精细化测绘,并将采集到的实景模型和点云数据导入相关软件进行融合与建模,以此获得建筑的详细数据信息,建立优秀历史建筑基因图谱,形成健全完备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为历史建筑的数字活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在历史建筑的评估与鉴定中,5G与无人机摄影就曾运用于上海著名的和平饭店的墙体检测。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红外摄像头对建筑进行全方位拍摄扫描,获得建筑表面纹理图像,识别并定位历史建筑破损部位,对历史建筑病害进行程度判定,有效评估历史建筑的损伤情况,为后续的修缮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历史建筑的修缮与运维中,上海北外滩地区两座具有百年历史的仓库就使用3D激光扫描、深度建模等数字技术,从外观到细节精准还原历史原貌,近80%的历史元素得以重新利用。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旧址、柯灵故居等历史建筑的日常运维中则配备了智慧化物联网系统,监测建筑倾斜、开裂等异常情况,将采集到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可视化管理,与动态监测系统数据相结合,从而预测建筑实体的变化,为游览活动的可持续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017年上海提出了“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这一城市发展理念。目前,已有超过2400处历史建筑设有专属二维码。通过二维码扫读,市民、游客可获取文字、视频、VR全景导览等形式的游览信息。“建筑可阅读”是历史建筑数字活化的重要实践。2021年开始,上海“建筑可阅读”进入了数字化转型阶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体验数字化、服务体系化。



03历史建筑数字活化应用多维场景构建


立足于上海历史建筑当前的数字化保护管理及文旅发展现状,为实现建设国际数字旅游之都的目标,上海还应进一步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建筑的数字化开放与转型,传承及更新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让优秀历史建筑作为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中更好活化。


(一)在线“神游”和在场游览双轨并行。历史建筑活化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历史建筑永不消亡。利用数字化测绘、建模等先进技术对重要历史建筑进行数据留存是实现建筑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若要进一步使珍贵的城市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永久存在,或是把已消失的建筑复活在大众视野中,还需打造一个可以重现、展示优秀历史建筑的空间,“元宇宙”提供了这种可能。元宇宙通过XR、数字孪生等技术建构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具有时空再构的特征。对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进行超精细三维数字化复原,在元宇宙中实现1∶1的还原,同时对接物联感知数据、环境天气等多维实时动态数据,可以让数字化的历史建筑“生动”起来。元宇宙中不仅可以复制历史建筑,也能让伟人、艺术家、哲学家等历史人物在元宇宙中复生,与游客产生跨越时空的交汇。建筑遗产因数字技术的繁荣得到永生,历史人物的卓越风采由虚拟文明的绽放得以展现。


2022年1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加快元宇宙赛道布局,探索新科技、新模式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场景。上海历史博物馆上线的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中就添加了“元宇宙观展模式”。元宇宙构建起可感知、可回溯、可推演的时空流,市民和游客将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选择参与线下体验,也可借助虚拟化身进行在线游览,完成休闲、消费、社交等行为,实现在线“神游”、在场身游。


(二)原真展示与沉浸体验相辅相成。视觉沉浸是游客获得优质体验的前提。历史建筑数字活化要兼具现代审美与历史特色,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一是通过结合城市生态数据系统,对历史建筑周边的景观与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并巧用灯光与色彩,进行现代化的创意调和设计,使老建筑与周边环境呈现出跨越时间的协调融合。整修建筑边界,修复并还原历史院落肌理,将历史建筑外观与文化街区、城市风貌结合起来,在保持城市环境历史延续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达到街区风貌的协调统一,打造历史与现代融合共生的、具有独特氛围感的城市文旅休闲地。二是在历史建筑及文化街区保有“原真性”的基础上,赋予建筑内部空间新的表现形式,重现历史情境。利用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让动态的影像在空间中仿若拥有实体,使建筑空间兼具美学的协调性与数字的科技感,营造沉浸式体验。以社会记忆和文化历史为背景,将岁月变迁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融合,让游客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营造环境与游客融合的“有我之境”,促成游客与建筑空间的情感互动。


(三)渠道再造与解说革新互为补充。文化是旅游之魂,让历史建筑活起来的关键还在于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制作发布了《文物音乐会版达拉崩吧》,唐粉彩仕女、三星堆青铜面具、铜奔马等国宝级文物化身“歌唱演员”讴歌新时代;央视虎年春晚,以千年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倾倒万千观众,这些都是文化遗产生命力现代化延续和优秀文化再开发的成功案例。表现手法、制作形式和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提高传播力与亲和力的重要推手。首先,要通过历史建筑的文化属性增加社交互动,建构新的传播模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数据化与物联网化是实现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文化遗产的价值脱离不了其原本的社会体系和背景,对历史建筑的文化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和传播时,不仅要关注历史建筑器物层面的信息呈现与宣传,也要利用新媒介的传播优势阐释历史建筑在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拓宽历史建筑的文化传播渠道,促进文化遗产在互联网空间的品牌建设。其次,要重视历史建筑的解说系统,游客的接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效果,解说能潜移默化地完成旅游体验中的价值引导,刺激深层次的意识交流。在解说内容方面,要摒弃灌输和说教,将生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进行亲民化、生动化的表达,用群众语言传播知识、讲述故事。解说系统可以更多元、更高效、更贴近游客的需要,应提供多样化、更有针对性的解说方案,并根据客源国的文化环境做适当调整。这样既能让外国游览者领略中华文化的璀璨绵长,更能让本国游客立体地聆听过往、触摸历史、品味文化,培育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





:中国旅游报



CopyRight © 2020 中国连城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禁止复制转载 版权所有 地址:连城县莲峰镇观景路1号 电话:0597-8931866 邮编:366200 E-Mail:lcguanzhaishan@163.com 备案号:闽ICP备17012859号-1 技术支持:梓斌科技